“舞步”不停 文脈融匯成風化人 著力建設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,大舞臺彰顯新成就 2022-06-14 來源:解放日報
??記者 簡工博 施晨露
??大廳里,久違的鋼琴聲重新響起——
??6月1日,上海全面恢復全市正常生產(chǎn)生活秩序的第一天,虹橋路1650號上海芭蕾舞團排練廳里,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帶著30位演員,開啟基本功訓練。踮腳、壓腿,旋轉、大跳……從30多平方米的宿舍回到寬敞明亮的排練廳,演員們重又“一展身手”。
??位于徐匯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(fā)區(qū)的上海米哈游網(wǎng)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年輕的文化創(chuàng)意人才重返工作崗位。前一天,在全球擁有高知名度的米哈游產(chǎn)品《原神》開啟最新一次版本更新,驚艷眾人的“云堇”和《神女劈觀》之后,新角色“夜蘭”在眾人期待中登場。
??這座“大舞臺”上,上海“舞步”不停。五年來,上海著力塑造具有紅色基因、海派魅力、江南風韻的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,城市精神品格融匯文脈,成風化人,構筑詩意棲居的精神家園。
??“碼頭”“源頭”“潮頭”
??今年1月23日下午,雨中的美琪大戲院門口,觀眾打著傘排著長長的隊伍有序入場,這是上海歌舞團原創(chuàng)舞劇《永不消逝的電波》第400場演出。留言板上寫著“電波值得”“舞劇天花板”“愿電波永不消逝”。一位“00后”觀眾說:“電波陪伴我從18歲到20歲,我也會陪伴它從400場到500場”。
??上海是全國文藝重鎮(zhèn)。五年來,滬上文藝界完成百部精品創(chuàng)作,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創(chuàng)造性轉化、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,串起“上海出品”文藝精品的主線,《永不消逝的電波》是其中典型——紅色文化、海派文化、江南文化融入,讓舞臺上的“電波”極具辨識度?!爱斘覀冇檬卣齽?chuàng)新的舞臺審美,賦予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歷史故事一種新的藝術樣式,年輕觀眾不僅愿意接受,并且能產(chǎn)生巨大共鳴。”飾演“蘭芬”的上海歌舞團榮典·首席演員朱潔靜說。
??“80%以上的編輯是‘80后’‘90后’年輕人,80%以上擁有相關專業(yè)碩士以上學歷?!蹦贻p化、專業(yè)化,是2019年8月掛牌成立的“上海市黨的誕生地主題出版中心”30多位編輯的寫照。在上海,年輕人編、年輕人讀“黨的誕生地”圖書,成為一股潮流;上海作協(xié)發(fā)起的“紅色起點”“紅色足跡”主題創(chuàng)作項目,也接連奉獻佳作。
??“可能沒有第二個城市會把這樣重要的位置給一家書店,這是離天空最近的書店。”2019年8月,朵云書院·旗艦店在上海中心大廈52層開業(yè),作家余華站在店堂中央感慨道。
??這家書店的特色不僅體現(xiàn)在空間上。眼下,“與《收獲》同行——《收獲》創(chuàng)刊65周年特展”正在籌備中?!皶瓴粌H是提供展陳的場地,更希望以空間為載體生發(fā)出新的文化內容?!笔兰o朵云文化發(fā)展有限公司總經(jīng)理凌云說。
??跨界、碰撞、融合,上海源源不斷創(chuàng)造出新的文化內容。蘭心大戲院旁,2020年12月開業(yè)的朵云書院·戲劇店書店不僅舉辦講座、讀者見面會,還上演“不插電”音樂會、戲劇工作坊。書店一層擺著“演藝大世界”售票機,市民可以在這里瀏覽劇目,購買補貼票。
??距離外灘不遠的漢口路650號亞洲大廈,常有全國各地的年輕人慕名而來。這幢21層高的寫字樓,近年進駐了16家不同類型的演藝空間,2020年8月以來演出2500場,觀眾27萬人次。亞洲大廈不是個例——2018年以來,人民廣場周邊1.5平方公里區(qū)域及外灘、創(chuàng)意碼頭、世博濱江、新天地、復興路,“一中心、五集群”的“演藝大世界”格局漸成規(guī)模。
??2019年5月,《上海市演藝新空間營運標準》出臺,讓分布在商場、地鐵站、書店、樓宇的“演藝新空間”雨后春筍般出現(xiàn)。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21年上海共舉辦營業(yè)性演出38366場,幾乎追平疫情前2019年的38960場。這意味著平均每天有超過100場演出可供觀眾選擇。
??共建共享品質生活
??華燈初上,浦東新區(qū)迎春路、合歡路、錦繡路與世紀大道圍合的成片樹林中,一座乳白色建筑透出暖色燈光——這是即將開放的上海圖書館東館,徐冰等10位中外知名當代藝術家圍繞圖書館進行創(chuàng)作,這里也是全球范圍內新開館藝術品規(guī)模最大、藝術家參與最多的公共圖書館之一。“國際上,一座公共建筑至少有1%的成本投入于藝術品?!鄙虾D書館館長陳超說,這不僅是營造閱讀環(huán)境,更是融入城市的公共藝術品。
??同一區(qū)域,上海博物館東館正在緊張建設中,與周邊的上??萍拣^、東方藝術中心等形成上海又一片互聯(lián)互通的文化高地。遙望后灘地區(qū),以“中國扇”為造型的上海大歌劇院計劃于2024年年底前完工交付,對標國際最高標準、最好水平,著力打造“世紀精品”。
??一批具有國際水準、體現(xiàn)上海特色的標志性文化設施載體,吸引國際高質量文化資源集聚,提升上海文化意義上的“核心功能”。
??去年7月,位于小陸家嘴濱江核心區(qū)的浦東美術館開館,三個大展同時推出。業(yè)內人士感嘆“其中任何一個展覽就足以成為世界級美術館的重磅,上海一次辦了三個”。毗鄰東方明珠、面向黃浦江,浦東美術館占據(jù)了小陸家嘴地區(qū)最后一塊土地。建設高品質城市公共文化客廳,上海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。
??上海因水而生,因水而興。黃浦江45公里濱江公共岸線、蘇州河42公里公共岸線近年相繼貫通,市民不僅能在“一江一河”散步、賞景,也能在昔日老廠房改造的空間看展覽,在濱江的休閑驛站閱讀、自習、頭腦風暴——上海證明,在城市也能詩意棲居。
??不僅如此,上海市民家門口的文化生活也越來越精彩。2019年底,上海率先基本建成現(xiàn)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,基本實現(xiàn)“中心城區(qū)10分鐘、郊區(qū)15分鐘的公共文化服務圈”目標。去年3月,曾被熱情市民“秒光”的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市民藝術夜校,春季班開班,同時新增靜安、徐匯、長寧、虹口4個區(qū)的分校,46門課中不乏漢服舞、相聲、巴揚琴等小眾課程。去年下半年,又有5個區(qū)開設分校。
??歷史文脈有機傳承
??上海按下“重啟”鍵后,年輕人紛紛在社交媒體曬出在武康大樓外“打卡”的照片。藍天白云之下,這幢歷經(jīng)百年風雨的大樓,猶如一艘昂首大船,破海而出。
??2019年1月25日,武康大樓周邊盤踞空中的“蜘蛛網(wǎng)”全部入地,這幢歷史建筑重現(xiàn)完整身姿。隨著架空線入地及合桿整治行動持續(xù)推進,上海的天際線越發(fā)清朗,“城市表情”更加燦爛。
??2019年11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上??疾炱陂g表示,文化是城市的靈魂。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淀,是城市內涵、品質、特色的重要標志。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(fā)展的關系,注重延續(xù)城市歷史文脈,像對待“老人”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,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,讓人們記得住歷史、記得住鄉(xiāng)愁,堅定文化自信,增強家國情懷。
??武康大樓底樓的陳列室中,可以了解聶耳曾在這里試彈《義勇軍進行曲》;大樓對面,是宋慶齡故居;向周邊步行,會路過巴金、柯靈、張樂平等人故居……這一大片上海歷史文化風貌區(qū),年輕人既可打卡地標、感知歷史,也能消費文創(chuàng)雪糕、潮流單品。
??上海用實踐證明,城市歷史文脈是活著的,與當下的城市生活產(chǎn)生關聯(lián),給予未來發(fā)展以文化滋養(yǎng)。
??一大會址的石庫門老建筑旁,矗立起新的一大紀念館,融入繁華的新天地商圈;團中央機關舊址所在的漁陽里,一墻之隔是融合商業(yè)體淮海TX……難怪有人說,紅色文化在上海不是高高在上讓你不敢觸碰,而是浸潤在城市細節(jié)中讓你感同身受。
??去年6月,《中共上海市委關于厚植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 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的意見》明確提出:“使紅色文化、海派文化、江南文化在交相輝映中激發(fā)創(chuàng)造活力,在世界文化交融激蕩中綻放獨特光彩?!?/p>
??去年10月,上海博物館舉辦的“萬年長春——上海歷代書畫藝術特展”迎來在上海參加第九屆世界中國學論壇的中外嘉賓。從描繪黃浦江的《曲水園圖》到泰戈爾的毛筆畫,他們感嘆上海文化的包容、開放和創(chuàng)新。第一次來到上海的肯尼亞卡拉蒂納大學講師秦肯說,“希望世界更好地通過上海這個窗口認識和研究中國;中國的故事與文化也能更好地向世界傳播?!?/p>